王剑琼:云端守望者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一座孤寂的山峰拔地而起。瓦里关山,海拔3816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14级大风是常态,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7%,极端的自然环境让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站”)被认定为国家一类艰苦台站。
自1994年建站以来,一代代气象工作者坚守于此。王剑琼,便是其中一员。从2003年那个爬行7公里险峻盘山路初抵山巅的青年,到如今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副台长、技术带头人,他将人生最宝贵的22年,熔铸进这片土地,成为绘制著名的“瓦里关曲线”、守护全球大气监测基准的“云端守望者”。

图为王剑琼(左二)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与同事配置标准缓冲溶液 娄海萍 摄影
“风速超过2米/秒,可以采样。”王剑琼拎着人工采样设备来到室外温室气体采样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为了避免近地面上升气流对空气样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上午9时前一定得完成采样。”王剑琼一边说,一边从采样箱里拉出一根5米长的采样杆,采样泵发出“轰隆隆”的声响。王剑琼跑到10多米远的下风向处,喘着粗气,等待采样瓶“吸”足空气。
2003年,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的王剑琼,被分配到青海省气象局。仅十天后,他便接到前往瓦里关山基地实习的任务。告别西宁,两个多小时车程后,是更艰难的7公里盘山路,一侧是陡峭山崖,终点是无人区的孤寂山峰。
回忆初见瓦里关,王剑琼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但他选择留下。问及缘由,他目光坚定:“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总得有人来做。这里海拔近4000米,是大气充分混合的理想高度,也是科研的宝地。能在这里为国守站,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代气象工作者的机遇!”
高原的艰苦超乎想象:严重的高原反应让走路如同身负30公斤重物,常年失眠、头晕头疼;为减少污染,一日三餐只食用半成品,许多老患上了胃肠疾病,精神上的孤寂更是巨大考验。在这种环境下,王剑琼从最基础的观测值班做起,迅速成长为多个重点项目的负责人。气相色谱、臭氧总量、降水化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每一个“硬骨头”项目,都被王剑琼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业务能力逐一攻克,化作守护这片净土的数据基石。
“条件虽艰苦,但每当看见我们获取的数据被用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G20峰会、国家温室气体公报,成为国家环境外交的基石,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王剑琼说,“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静得下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是瓦里关气象工作者秉持的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来到瓦里关后动情地说:“他们终年坚守在这山巅,一丝不苟地进行气象观测,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科学精神的当代基准,感悟到堪称‘民族脊梁’的价值观。”
本底观测,数据连续性和准确性是生命。22年间,王剑琼成了判断仪器故障的“行家里手”。
2008年,瓦里关站购买的仪器第二年就坏了两次,返厂维修成本高,王剑琼心一横,决定自己修。此后,设备受损,他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为缩短故障时间,常检修至深夜,饿着肚子到家已是凌晨三四点。单位司机都熟知:“跟他上山检修,得做好深夜回家的准备。”
2010年,王剑琼在北京结束气相色谱仪培训,带着一大堆零部件和图纸回到瓦里关。在持续工作一星期后,他顺利完成GC7890气相色谱在线观测系统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王剑琼的带领下,瓦里关站确保了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等关键数据的长期、稳定、可靠获取,为研究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数据”。
2004年至2011年间,王剑琼担任BREWER臭氧总量负责人,完成了对以往所有原始数据和报表的整理工作。他先后两次携带该仪器赴北京完成全球性标定工作,并对系统程序做修改,增加仪器对光学厚度AOD的观测,做到了一机两用,并解决了系统时间与程序时间不吻合的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臭氧低值甚至臭氧洞现象,该地区臭氧总量问题备受科学界关注。王剑琼通过常年对瓦里关地区臭氧总量观测,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臭氧总量的变化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
面对“双碳”战略对高精度监测的迫切需求,王剑琼将目光投向核心技术——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混合标准气配制方法建立和验证。他改良、优化并设计组装了一套高效温室气体标准气配制系统,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提升温室气体标准气配制的效率和精度,配气效率比老旧系统提升50%以上。
“这一方法有效支撑了2023年度全国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的巡回比对工作,实质性解决了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站高精度观测需求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长李富刚介绍。
这套配制系统的成功建立,使配气效率和安全性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两种使用新型专利,发布软件著作权1项,为建立全国温室气体标准气标校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剑琼坦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系统性的培养与支持。组织上不仅为我提供了关键的学习提升机会,还将各类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交给我主持,让我在实践中锤炼科研攻关和项目管理能力。”
在组织的支持下,王剑琼主持完成了青海省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站网优化完善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从2009年开始,他连续多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瓦里关全球本底站温室气体观测设备全球巡回比对任务,负责完成瓦里关站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的稳定性、精度等测试工作;自2014年开始,以巡检专家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检查员的身份参加国内大气本底站巡检工作,对香格里拉、临安、上甸子等区域本底站的业务运作情况做了全面检查。
沉甸甸的奉献与坚守背后,也有家庭的默默奉献。同在气象部门工作的妻子薛丽梅独自扛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担。
提及家庭,王剑琼眼中满是愧疚:“很多时候,看到妻子疲惫的身影,自己只能满怀自责,却仍需收拾心情,背负行囊再次踏上行程。”
工作22年来,累计值班超过2000天,有7个春节他在山上孤独值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他体会得深。这份对家人的亏欠,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以此回报家人的支持。
王剑琼深知气象事业需要传承。作为青海省气象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他热情参加团队建设,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观测技术创新团队”等3个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他担任访问学者导师、担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校外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授课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设备维护、数据分析的实操技能,悉心培养气象人才。在他的影响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人员成长起来,继续守护这片科学的高地。
“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只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静得下心,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才能在平凡的每一天中体味不平凡的人生。”22年来,王剑琼从青丝到鬓角微霜,将最炽热的青春奉献给了“世界屋脊”的寂静战场。
面对国家“双碳”战略新需求,王剑琼从未停止脚步,正擘画瓦里关站发展的蓝图:统筹开展青海省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布局和建设、深化大数据应用、逐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大气监测领域的话语权……正如他所说,将继续弘扬瓦里关气象工作者精神,聚焦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提升观测、数据分析应用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全球大气本底观测事业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与智慧。
“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择业,我依然会选择大气成分特种观测这样一个职业,并为我国的大气本底观测事业尽献微薄之力。”王剑琼的话语平静却有力。
在瓦里关呼啸的风声中,王剑琼依然如螺丝钉般紧紧铆在世界之巅,持续不断地记录着地球的呼吸,守护着人类的未来。他的故事,是高原上最壮美的诗篇,是科学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 上一条 泰山与珍妮现场版a
- 下一条 秋冬保胃战记住吃对三餐
